河南普通话“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缘起和发展
河南普通话“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缘起和发展衡量的是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准确运用汉字的能力,因此,它首先不是识字量的竞赛,而是着眼于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汉字应用问题;其次,它也不是有关汉字知识的竞赛,而是着眼于在实际应用中把握汉字形、音、义等方面的准确程度;再次,它也并不仅仅针对错别字问题,而是从汉字的形、音、义和综合运用等方面,全面衡量人掌握和运用汉字的水平。按照上述思路,基于大量语料的汉字使用频度数据和具有一定代表性样本人群掌握汉字的现实状况,就成为确定考核范围的最重要指标。与此同时,考评系统还要明确体现向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自觉遵循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并落实到实际应用过程中。此外,根据目前由于电脑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而引致人的汉字阅读和书写失衡的状况,考评系统既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同时也要发挥导向作用,一方面应当明确正确书写汉字必须成为衡量汉字应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应当在考评系统中适当考虑汉字读、写题目的比例,使考评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在2005年全国语言文字年度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今年的三项主要任务:公布《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大纲》;建设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题库;提供给社会使用。现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正在抓紧落实有关事项。与此同时,全国部分省市在各地语言文字立法工作中,也已经把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相关内容写进了法律条文。这一切充分表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同时也预示着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实施已经指日可待。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正式开展,除了正常、固定的考务工作及试题、试卷、题库等的深入研究之外,尚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第一个问题是考试的形式。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应试者作答方式和获得考试结果的介质不同而已,同时还有反馈考试结果的效率存在着差别,例如是纸笔测验,还是基于计算机亦或网络化技术支持的自适应测验。这几种测验方式本身在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显然存在着一定差别。但是,正如所有为解放人力劳作、提高效率而做的努力一样,都要以大量的智力投入为前提。具体到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从技术上说,哪种测验方式都可以实现,关键在于标注试题各项指标和参数的客观性、稳定性等,同时还涉及到提取试题程序的科学性等一系列问题。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测验题目和测验分数的等值,并有助于避免试题间的相互暗示,而这些因素正是构成标准化测验的基石,同时也是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必要基础和发展方向。第二个问题是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内容范围。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也并不复杂,不过是考哪些字,考这些字的哪些方面,选用什么样的题型,等等。而实际上,暂且不谈选字和题型问题,单就汉字本身所承载的各项要素,要比较清晰明了地在测验内容中确定下来,也殊非易事。以汉字的读音为例,许多字存在着多音现象,有的读音所表示的是自由语素,而有的读音表示的则是黏着语素;有的读音所对应的语素比较常用,而有的读音所对应的语素则不太常用,甚至比较罕用;有的读音所对应的语素属于现代汉语范畴;而有的读音所对应的语素则属于古汉语范畴。那么,如何在测试系统中处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严谨地进行研究。而相对于读音而言,汉字的意义则更加复杂,因此也需要更加仔细的分析和梳理,而这一切又都是直接服务于测试目的的。第三个问题是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与不同职业特性的关联,即测试的等级考评如何与某些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要求挂起钩来,这是测验有效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解决好这个问题,测验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目前以识字量调查和试测数据为基础的测评框架已经能够解决其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是距离理想状态尚有一定距离。随着测评工作的实施,不同职业人群测验成绩的分布情况,他们能够达到不同等级标准的现实状况,都可以成为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参照和依据。现在可以预期,随着实测样本的增多,这个问题一定能够比较妥善、合理地解决。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类标准化水平测试,这个测评系统的运行不仅仅对语言测试学科本身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我国国民正确使用汉字和使用母语的能力能够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对于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文化,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