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初的学校类型比较简单,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学制又有了向上向下延伸和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学校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它们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古代社会学校产生之后,才有了古代学制。由于古代学校只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被统治阶级把持,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劳动,所以古代的学制不系统、也不完善。古代学制鲜明的阶级性淹没了生产性和群众性。
现代学制是在人类社会进人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刺激了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学校具有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性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集阶级性、科学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为体的现代学制。
现代学制的阶级性与古代学制的阶级性在表现上有所不同。古代学制的阶级性体现在“等级学校”上,即古代的学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现代学制则以“阶级学校”代替了“等级学校”,这是现代学制的一大进步。
现代学制的科学性体现在学校层次结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逐步进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使学制逐步科学化。
现代学制的生产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这就使得学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要求,学制便有了生产性的特点。
现代学制的群众性与普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不再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制就必须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一方面,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为现代学校: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等)的新学校。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到19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
欧美现代学制的三种主要类型。
(1)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类。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可升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人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2)美国的单轨制。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有像英国皇室等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缺点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3)苏联型学制:苏联实行单轨制学制。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单独设立职业技术学校。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