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定义及权威性界定
教育的定义
教育本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而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反对蔑视人的天性的教育,主张教育顺应自然,重视个体身心的自由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是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的活动。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看来,教育不是强迫儿童或青年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生来具有的能力得以生长。因此,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过程。教育不但要把人隐藏的能力与自我的本质暴露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人的有规则的社会生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以上不同国家学者对教育的阐述各有其出发点和侧重点,但对教育基本性的把握则体现出共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育活动是顺应人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尽管我们很难从正面回答教育是什么,但从以上观点来看,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教育不是什么:教育不是灌输说教,教育不是规训、控制,教育更不是违反青少年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活动
下面是一些关于“教育”的权威性界定
《中国教育大词典》:“教育之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而言,凡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具可称为教育;就狭义教育而言,则唯用一定方法以实现”
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
《教育大辞典·总论》:“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美利坚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从这些对教育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把教育定义为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一般而言,教育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来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地以人的身心为直接对象、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如对人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其含义是:由专业人员(教师)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对受教育者(学生)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教育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动物界中类似于教育的现象与人类的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动物满足生理和生存需要的一种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则不是产生于生存的本能,而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性
(2)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教育并不包揽影响人的发展的所有活动,只有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才能称为教育活动。教育的活动直接指向人(而不是物),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3)教育是使人的身心发展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容有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之分,被称为教育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促使人的身心向消极方面发展,也不是阻碍人的身心向积极方面转变。因此,对教育的认识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命题,而且还是个哲学、伦理学的命题。可见,“填鸭式灌输”“教唆”等并不是教育。
(4)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介的平台上的交往活动。现代教育活动主要不是过去耳提面命的直接教育,而是以教育为中介,以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为客体,师生通过对共同的中介客体的认识和改造,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
(5)教育活动是教育者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是自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以来,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的自主性而日益凸现出来的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从终极意义上来看,教育最终是要实现受教育者知识、智慧、精神、道德情操等的自主发展、自我建构。
事实上,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理解,都没有揭示教育发生过程中的本质性意义,不是一种定义性陈述,而是以一种宽泛的社会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的起点,并加以逻辑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