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雏形阶段和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雏形阶段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自成体系,教育学形成了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思想,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阐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方法、教师问题以及学校管理。虽然全篇只有1200多字,但其内容非常丰富。它所提出的“教学相长”“禁于未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记》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在欧洲,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 Comenius)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在这部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与权利,主张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原则。《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继《学记》之后,尽管从汉初到清末,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实践家论述过教育问题,其中也有不少精辟的专篇论述了教育问题,如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这些著作对师生关系、读书与学习方法都有精辟的论述。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教育发展十分缓慢,教育学也未得到相应的发展。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的研究,仍只是散见于各类著作之中,始终未成为门独立的学科。在教育研究的方法上,仍属于思辨、推理与经验记载描绘的性质。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些还称不上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著作。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J.J. Rousseau)在他的名著《爱弥尔》中对当时流行的古典主义教育模式和思想,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 Pestalozzi)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在欧洲也曾风靡一时,在该书中,他将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必须从最简单的要素入手直到最复杂的事物。另外,英国洛克(J.Lcke)的《教育漫话》、法国爱尔维修(A.H. Helvetius)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德国福禄贝尔(F.W. Frobel)的《人的教育》等,都可以算作这个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以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 Dewey)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这本书构建了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赫尔巴特从主智主义心理学出发,提出“教育性教学”的主张,深刻阐明了教学的含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赫尔巴特还根据他的心理学理论,将教学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五段教学法”。
杜威一生著作很多,他于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观。他把教育看做是生活的需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与其教育基本观点相一致,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1939年出版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以及我国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都是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这为教育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