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南省普通话考试网和你谈谈中国古代教育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古代教育
教育活动可以说与人类的活动一样古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它与人类的生产过程、社会生活过程是同一过程。教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积累、语言文字的不断丰富,独立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逐渐孕育产生。
1.古代中国教育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中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习字教育;数,简单的读、写、算教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由于各家各派互相争辩,又互相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我国的教育思想虽然在以什么为统治思想方面有过变化,比如黄老之学和佛老之学都曾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道统,但儒家文化思想定于一尊的思维模式基本没有改变过。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晋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形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清政府才下令停科举开学堂,兴办现代学校。